不可分割的環境觀:應該深入骨髓的教育基礎
- 海龍
- 2018年11月2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今天將開始邁向第六年的旅程,也希望透過今天來說說這極其重要的概念:不可分割的環境觀

不知大家是否發現,在這每一年的日子裡,海龍多數只在三節與父、母、教師節po文祝大家佳節愉快,從來沒有在所謂的: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海洋日、世界森林日、…等等說過任何字句,每每當網路對此節日特別慶祝時,海龍心裡總會有很大的情緒湧來,但總覺得不該讓情緒帶著走,在網路上亂寫下什麼,因而決定在今年的這一天,盡求理性的來整理一下這件事。
環境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包覆我們,讓你我都能生存下去的罩門,而非可以單獨分割思考面對的議題或是學科。
而為此設任何特定的紀念或節日更凸顯了這樣重大之事被分割的嚴重性,一件每年365天時時刻刻對你我重要遠超過父母,看似不存在卻真實包覆你我的保命符,難道我們一年只花一天去提醒自心其重要性嗎?更別說借此紀念日去行銷自身品牌的商業行為了,行為本身就在破壞本身要傳達的核心價值。
當我們把其如此重要的整體分割到一日紀念時,其實也等同讓我們正失去解決這問題(環境破壞、氣侯變遷、空氣污染與食安…等等)的靈魂與能力,這裡海龍用了「靈魂」兩個字,是想強調那是如此的重要!
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很多,但海龍深信「教育」佔了多數的部份,其中根本的原因來自於我們習慣的把這個世界分割的來學習,卻不願去正視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
就如下圖一樣,右上角是我們現有教育習以為常的樣子,而真實世界就如左下角的樣子,我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化繁為簡,卻忘了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的告訴下一代,真實的世界並非人類眼中所見所整理的樣子,他是網網線線點點都相連在一起的,他是相互影響且相互依靠共存的,而環境包容了這裡面的所有一切。

認真的反思,現行的教育成長中,我們花了多少的時間來學習與環境相處互動,三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當我們只花這些時間去面對學習時,環境若有一天真的反撲時,你要我們如何用這只被分割且毫無力道的心來面對這一切呢?最後只好選擇「視而不見」或「極度恐慌」來讓現有的生命進行。
我們與這世界所有的萬物環境是相連在一起的,沒有人可以分割來對待之。用分割的心來面對環境問題,終將走向無解的死局。
當我們用分割的心來看待這世界時,我們會想著得失、想著分數成就、想著輸贏成敗、想著創造更大的遊戲來滿足自心的貪求。「分割的心」讓我們一切只問結果,不問過程。只填答案不問成就答案的原因。只求行為的數量,不就質量去考量。在乎多數有形的事物,而忽略了無形(孝順、勇敢、專注、善與愛、同理心…等)的力量。海龍相信這也是現今社會有如此多無差別殺人事件的主因。
當我們用整體的心來看待這世界時,我們會知道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決定,終將影響世界與他人,我們會思考每一個言行對他人與世界的影響,進而選擇改變,以造就多數人都喜悅的狀態,這非任何能用文字能形容的和協狀態。
若把我們完整的身體看成這整個世界,我們絕不會把我們的四肢、五臟、頭腦、血液分割開來,然後說這是一個完整且能正常運作的身體。同時當我們左手不小心被東西敲到時,右手一定會立馬的來幫助左手,絕不會說那是左手的事。
只要我們認真的看著生命中眼前的每一個事物,只要有整體的觀念,你會清楚的知道,眼前的一切是由很多很多你當下未看見的元素造就了你眼前的這個事物。例如:進食時,眼前的一碗白飯,永遠都在接受不是這碗白飯以外的元素,像是陽光、空氣、水、農夫、電、廚師…等,但同時白飯也在不停的回饋能量給你我與環境。任何事物,只要願意用整體的環境觀去看待,你一定能想到眼前的一切無法獨立被分割的存在下去。
而當我們分割了一切,只在乎了自身或特定的框框時,終將遇到無法跨過的阻礙在眼前。當我們走出分割所畫出的框架,看到我們和所有人以及萬物相連,也就能看到自己每一個舉動都影響到所有人類與整個世界。這種看萬物為整體的習慣,會造就生命的動能,並產生改變源源不絕的希望。
當我們開始有整體的觀念看世界時,我們會發現,我們人類創造了很多的東西來與環境分隔開來,當我們把環境分隔在自身以外後,再來問我們該如何面對環境的反撲?問題在我們的心中,而非眼前所見的一切。因此找回一切我們跟環境的相連,才是如何解決改變的更本之道。
路上好多人會跟海龍說:「希望自已的孩子能好好讀書,要讀書才有出息。」
海龍常會思考這句話對嗎?「書」是因為世界的一切人、事、物的相互變化而寫成的,真正的「書」是這個世界,而非紙張堆疊的滿滿文字,當我們不讓下一代讓自身五感與身心去與真正的書「整體」相連時,而強硬要求在其二手、三手、四手變造的書本中競爭所謂的成績,這樣的結果會是什麼呢?在讓下一代接觸我們先人創造出來的書本時,是否該深入的讓孩子與真實的世界相互連接,並體認他是這整體的一部份,且是重要的一部份。
舉一個五年來的例子,每每出海遇到高年級的孩子時,海龍都會問孩子:「海水是什麼顏色的?」仍有近五成的孩子會回答:「藍色的」
再繼續追問:「那為什麼眼睛看到是藍色的?」近八成的孩子會回答:「因天空是藍色的」而至今也只有不超過十隻手指頭的孩子曾說出正確答案:「海水折射!」但當再追問:「是折射沒錯,但為什麼時」沒記錯,至今只有一位孩子完全回答正確:「陽光有七色,波長由紅到紫愈來愈短,海水會吸收波長較長的光,折射波長較短的光。」其實這答案,海龍在還沒出發前也不知道,是為了出發找了資料才知道的,但我們卻不時的在看藍藍的海水,卻在教育成長的過成中,從未問過:「為什麼?」
分割的學習與教育,就如只為了在考試卷上寫下答案,更嚴重的就像只為分數背下答案。
整體的學習與教育,會清楚的知道,真實的世界很難會有標準答案。萬事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但,下一代被我們這一代教育著,我們這一代又被上一代教育著,上一代又一代一代的在歷史的長流中固化到你我的血液之中,讓你我都無法察覺。
因此海龍從來不覺得「減塑」是一件容易的事,因塑膠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的產物,我們面對的是七十多年下來的習慣與阻力,如何在短時間內就說變就變呢?但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鐘,都是一個改變的機會,那是你我與萬物都幸福的希望。
分割的心會浪費很多生命的時間與別人比較,整體的心會清楚的知道你我其實都是一樣的。當整體的環境觀深入你我時,你會發現自身的命運和人類整體的命運相連在一起,完全無法分割。
如果我們繼續用分割的心與教育方式看待環境與世界,我們會把自己困在狹隘的思想與爭論之中,全心用盡滿腹的情緒來處理眼前的問題,減塑就減塑、空污就是空污、水災就是水災、淨灘就是淨灘,為了答案而去讓自身成為答案的行為與教育,真的就如水中畫畫一樣,有時反而造就更多的問題。
當我們習慣用分割的心在過生活,無法用整體的環境觀去觀注到周圍有數百萬記的人在受苦、在生活、在死亡,而去問任何的污染問題該如何解決時,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對環境有整體的信念與血液時,任何對今分割產生的保護環境議題的討論與行動,也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我們用全心的整體觀看到身邊周圍的人事物時,我們才會看到即使是剎那一個簡單的想法,都是極大善愛環境的成因。
這五年來,每當與教師研習分享時,只要時間跟氛圍許可,海龍都會問在座的老師一個問題,如果你只能選擇一個主要的觀念傳授給下一代,你會選擇什麼樣的觀念,請試著盡可能說明具體一點的觀念,並把這觀念寫在一小紙條上。基於隱私,海龍沒有問過相遇的老師寫下了什麼,目前也未有老師願意主動分享寫下的內容。
但若海龍是位老師,心裡的想法是:教給孩子時時專注於去感受他與世界的連結,與那萬事萬物的相連與相關性!學會用整體的心眼存活在世界之中。
一定會有人說,世界太大了,這「整體觀」要花費我太多的時間與資源,我不可能有這麼多的資源教育孩子養成,其實不然:
細胞之於身體,就如我們之於世界。我們如何與自已的身體相處互動,就是最好學習養成整體觀的方式,但細細想想,在你我的教育成長背景中,有多少師長曾教會我們與自己最重要的環境——身體——相處互動呢?善愛自已的身心就是善愛環境,這是再簡單也不過方法了,我們對待自身心的方式就是對待環境的方式,同時傷害了環境也就等於傷害了自己的身心。只要你擁有這整體的心眼,一定能體認這點。進而善愛你每天所遇的人事物,就是善愛環境。所以善愛自己和善愛環境,兩者同樣的重要。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因善愛自心,所獲得的和諧,就很難善愛環境,並進而改變環境。
整體環境觀的教育不需任何的書本與教材,甚至是教案,因生活就是最好的書本與教材。
用心的進食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我們所吃的食物能表現出整體與我們相互的關聯。
全心的步行也是另一隨時都能做的方法,你曾全心全意的在整體之中慢步過嗎?那樣的體悟不需書本與言語,只有全心全意的你會懂。
而萬事都要練習,就如學會開車一樣,海龍深信這是需花基礎教育十多年的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練習到骨髓的幸福技能。
海龍深信這點是教育的核心,更是教育工作者的靈魂,教育是什麼?愛因斯坦曾說:「 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
海龍相信那最後剩下的應該是整體的世界觀與環境觀。就如車要有油,飯要有火一樣,手機要有電,「整體觀」就是那油、火、電,讓一切有了希望與生機。
也許你我經不不斷的練習,可能在理智上,你會同意世界是個整體,但在日常生活裡,你我的行動很容易的又把世界一一的分割,尤其是在需賺取金錢謀生的時侯。
不過只要你願意再深入的認真想想,金錢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東西,非世界本有的,為了錢而去傷害世界本有之物,終將付出代價。而每一個人本是因為希望能認真幸福的生活在這個時空,所以努力的去賺錢。但當我們變成一定要去努力的賺到多少錢才能認真幸福的生活時,這本質就是用金錢去把我們與整體分割開來,即使賺到再多的錢,心都會有求而不滿的痛苦存在。
當你我都全然的保有整體的環境觀時,你會懂得接納這世界的現況,不會對其產生恐懼、害怕、絕望、憤怒與慢罵,你會產生更多的耐心與和平心來看待現況。你會清楚的知道,造就恐懼與絕望無法解決現有的問題。當我們集體充滿了恐懼、害怕、絕望、憤怒與慢罵,即使我們擁有再適當的科技也無法拯救地球。所以想要善愛環境,改善環境,最基本的條件是必需先完全處理自己的恐懼和絕望。以上也是從開始至今,海龍從未以過多負面的照片來傳達如今環境反撲嚴重性的原因,若您是老師,海龍也強烈的建議您不要用這樣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就一路走來的觀察,那真的沒太大的成效。我們現今的文明社會有一天將會終結,就很大的程度上,是我們決定他什麼時候終結,以及走向終結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每一個行動都傳答出希望,在你我的選擇之中。錯誤的認知和見解才是痛苦的根源,放下錯誤的見解:分割環境,才是最重要和最積極要做的事。
最後想強調數位機器(手機與網路)對你我下一代的影響,雖這數位的便利讓你們現在能順利的用這篇文字溝通分享,但不得不說,這數位機器很容易讓我們將這世界分割的工具,更是讓你我用極少的訊息去評斷遠方真實事件全貌的方盒子(手機)。若您是老師、父母,海龍在此強烈的建議您能愈晚讓你我的下一代接觸數位機器愈好,最好能在12歲之後,為了這些內容,海龍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相關的資料,在這最後與大家分享。
12歲以下的孩子,每一年身心都有其重要的任務在成長,分別如下,以下內容全數從大田出版的「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中的內容,海龍只是簡單的整理如下:
過度的使用手機與網路的孩子,容易造成「假成熟」的情況,在過度連結的數位世界裡,孩子能夠見到無數的人事物,但現實世界中卻越來越遠離了朋友和家人,心智的成熟遠遠落後身體,因此常常表現得衝動、不懂禮貌和沒有罪惡感的孩子。
年齡越小對數位機器成癮的機率也越高。零至三歲孩子的大腦是以健立健康的社會性和安定的情緒為優先工作。
讀書的腦在孩子滿4歲開始逐見發達。
10到11歲,可執行高度的抽象思考。
4歲至6歲是一生中最具創意的年歲。
數位機器的手機與網路或許可以提供答案,但它無法誘導更進一步的思考。
7歲之後的孩子,是能開始強化專注力的重要起跑點。但數位機器的特性之一就是誘導多重任務處理,讓專注力退化。與讓孩子雖然不想這樣,但是不知不覺中同時進行很多工作,降低了對眼前事物的專注力。
孩子若想讀好書,長期記憶要發達。但利用數位機器的學習有著即時性、單次性的特性,因此僅成為瞬間記憶或充其量是短期記憶的程度而已。由於帶著極強的視覺刺激,使得孩子表現出有興趣的樣子,但是記住它的時間並不會太長。
學習與情緒有著蜜不可分的關係。數位機器特有的強烈刺激是散慢且衝動孩子極度渴望的部份。數位機器或許對幼兒時期的孩子,有一定程度的協助誘發興趣的作用。但由於數位機器它不可能做到深入的學習,因此不可能達到有意義的學習結果。想要從數位機器裡得到樂趣的孩子大部份都有不安、憂鬱且不滿的情緒。
Comments